• 内容介绍

“这棵核桃树由国家管,我就放心了。”徐永忠用满是褶皱的手,拍了拍这棵曾经长在家门口树皮皲裂的老核桃树,背过身去。

徐永忠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陈户镇盘山村村民。村子因生态地质灾害搬迁项目整体搬迁后,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棵老核桃树。因为,原宅基地要整理成耕地,这棵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核桃树如果没人管理,会慢慢死掉的,想想都心疼。

“我们通过实地测量、查阅资料、询问当地老人,确定这棵核桃树树龄约为90年,可列入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进行管护。”山丹县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韩晓梅说。

张掖市种苗站站长武应鹏介绍说,张掖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很多生命力强的绿化树种都没能躲得过天灾人祸,像核桃、梨、杏这些抵抗力本来就差的经济林树种能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张掖市现存的212株古树名木中,经济林树种仅有19株。

张掖市林木种苗站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维护全国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这些数据我们都逐村、逐株、逐群进行了现场实测,每棵树的胸径、坐标定位、照片等信息都很齐全,相当于给古树名木上了户口、办了身份证。”张掖市林木种苗管理站朱晓峰说。

从2022年开始,张掖市就建立古树名木调查工作联络员机制,采取拉网式调查和群众提供线索补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到目前,全市有孤植古树212株,其中一级古树6株、二级古树34株、三级古树172株,古树群12处。按照“一树一档”原则,全部建立了档案。

古树名木由于在久远年代里经历了无数环境、人为、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带来的危害,造成主干中空、枝条生病甚至死亡等情况。让古树名木焕发出活力才是真正的保护。

“没事,没有病虫害,你看云杉上面的针叶虽然有点黄,但是下面的新梢长得旺盛,圆柏也没问题,做好松土处理,浇点腐殖酸类肥料,加强管理养护就好了。”张掖市林科院正高级工程师冯军仁、甄伟玲两位专家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为古树给出了“诊断结果”开出了“药方”。

树木与人类一样,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了及时发现并针对性处理古树名木的健康问题,张掖市定期邀请省市相关专家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现场会诊。

一棵古树,几多春秋。它们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蓝天下,铭刻着岁月年轮,诉说着如烟往事,已然成为城市的记忆,乡村的情思。

张掖大佛寺外的广场上,一场围绕“保护古树名木、全民共建共享”为主题的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正在进行。大佛寺内,百年古槐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百年杨树高大挺拔、森然屹立,与古建筑浑然一体,相映成景。

“你们看,五角星!”在大佛寺殿东北角的一棵古杨树下,一名游客捡起一根枯落的细枝条轻轻折断,指着断面处,向围拢在他身边的一群游客讲述当年红西路军战士征战河西、血沃祁连的悲壮故事。他说,后来,人们发现这棵大树枝条的断面处有清晰的五角星,张掖人民为了纪念牺牲的红西路军,把这棵树称之为“红军杨”。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分布着212株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从“望乡槐”到“红军槐”,从“左公柳”到“林公槐”,从肃王府遗址的侧柏再到高台十坝村的“九头”胡杨,这些自然界留给我们的瑰宝犹如散落在河西大地上的一颗颗绿色明珠,熠熠生辉。

“保护古树名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竭尽全力为古树名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全市每一棵古树名木留得住、活得好、长得美。”张掖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苗东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