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12月13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动“两重”建设,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建设资金,推动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加力做好“两新”工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消费扩量提质增效。
回顾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消费水平提升最显著的阶段,都伴随着大规模较高增速的投资。每当遇到大的外部冲击,投资又作为“快变量”,有力对冲消费下行、出口不确定的风险压力,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更需要统筹发挥投资短中长期作用,实现量增质升,带动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一、2024年投资发挥关键作用,成绩难能可贵
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今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增速回稳,亮点突出。
一是政府投资带动放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年内国家安排政府投资资金规模约6万亿元,包括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3.1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主要在今年使用的2023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等。同时,今年10月底,两个1000亿元的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也已提前下达地方。这些政府投资资金均已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统筹加力用好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引导带动扩大社会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显著提速,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
二是“两重”“两新”政策效应快速显现。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安排体现“两重”性质和国家意志的重大项目1465个、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7000亿元;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快速增长,有力释放汽车、家电、家居消费潜力,带动设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生产快速增长。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9.3%,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1-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9个百分点,发挥引领作用。2012-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推动高技术产业呈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创新与发展同步推进的态势,带动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二、未来仍需保持一定投资增速,提高投资效益是关键
从国际经验看,投资率一般在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达到峰值,但达峰后仍有较长时间保持在中高水平。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按规律仍处在投资率达峰阶段。从发展看,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仍需保持一定投资增速,同时,必须提高投资的精准性、有效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以改革促发展,一个重要的题中之义,就是以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少的投入,带来更多的效益,给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立足提高投资效益,推进投资量增质升有支撑、有抓手、有后劲,主要体现在:
一是统筹扩大有效投资的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既狠抓落实、又重抓谋划,保持投资政策力度与增长目标相匹配,切实发挥投资有效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二是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健全实现“两重”“两新”建设工作目标的长效机制。支持“两重”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明年将继续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硬投资”项目实施,加快推进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通过持续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统筹“硬投资”与“软建设”,共同实现“两重”“两新”目标。
三是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方向和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做好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错位安排,着力支持一批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的重大项目,适当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地方项目的支持比例,不断提升投资效益,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弱项。
四是加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目前,102项重大工程涉及到的5100个具体项目,超过96%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者建成。同时,国家发改委已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建立了常态化的项目储备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分领域、分地区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还将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依托在线监测、实地督导、现场核查等方式加强项目调度,督促指导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各类政府投资项目,加大调度督促力度,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加强对工程进展的动态调度,实施专门的台账管理,强化节点控制,积极衔接对应部门和地方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程推进遇到的重大问题,提高项目实施效率。
五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探索开展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实施续建项目“绿色通道”等,研究出台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更好发挥专项债券作用,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
六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做好优质项目推介,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铁路、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筛选形成新的一批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深化投贷联动试点合作,强化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
三、有效益的投资与有潜能的消费相互促进,将打开广阔增长空间
投资既直接体现为国内需求,又能通过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等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投资与消费不是此消彼长和简单替代的关系,有合理回报的投资、有收入支撑的消费可以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相互促进。当前,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对多方面机遇和挑战,亟需拓展投资空间,锻长板、补短板。
一是我国正处于抢抓科技革命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投资动力较强。立足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投资将更加踊跃。行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有望形成多个万亿级投资体量的行业领域。
二是我国正处于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投资后劲较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人工智能+”行动,将带动未来产业投资,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又一次跃升的引擎。绿色转型领域潜在投资需求预计每年可超过10万亿元。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是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优化投资空间仍待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和体系完善相关投资规模每年分别将保持在3万亿元左右。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将在惠民生、促消费的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将成为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四是我国正处于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时期,民生领域投资需求大。为此,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预计可拉动数万亿元新增投资需求,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将显著拉动相关投资,也是投资与消费的重要结合点。扩大有效投资可以形成未来的有效供给,既能够支撑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也能够促进民生改善、夯实安全基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盛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
“三里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