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招生政策细节知之甚少
多数家长和考生对中招招生政策细节知之甚少,加之一些招生宣传者发布招生简章时一味地放大办学优势,缩小办学劣势,甚至夸大到有误导考生的现象,尤其是只公布招生计划总数,具体的正录生人数和分配生人数一概不提,一般情况下,分配生比例在55%左右,如果考生分数进入正录生计划范围内时,录取一定万无一失,但一旦进入分配生计划范围内,录取就要受你所就读学校所分配的分配生人数指标限制,往往录取为分配生的分数段相对集中,人数会出现扎堆现象,把握不好,没有获取分配生资格就一定不会被录取,从而滑入第二批次录取。那些曾经转过学的考生或者是复习生都不具备分配生资格,报志愿时更要有把握,否则正录生录取不上,又没有分配生资格,直接滑档到第二批次录取。所以家长和考生选报志愿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分数、名次,能稳则稳,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
误区二:选好的学校比选好的班型好
尽管上级教育部门不允许分快慢班、重点班,但好多学校事实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分层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既然这一现象存在,那么不妨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很大程度上说,选好班型比选好学校更好一下,选择时如果选了一个好学校的普通一些的班远远不如选另外一个学校相对较好的班,更能得到老师们的格外关注。所以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一个名校,不代表咱们的孩子就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水平做出恰当地选择,这样也许对孩子培养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明显些。这和上大学选专业是一样的,选专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二是最好的专业不算最好的学校;三是一般的专业最好的学校。这三种情况我们一定比较倾向于前两种想法,第三种如果这个专业太差,就业势必就很困难。这和选好班型比选好学校更好一些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误区三:把孩子送外边比放在身边好
有好多家长有着盲目的攀比心理,认为自己当初家里穷,没能上个好学校,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为孩子创造一流的上学条件上,这样感觉自己才能对得起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嫌接送孩子麻烦,孩子在身边既要照顾他又要按时给他做饭,感觉不如让孩子上寄宿学校,自己图个清静。其实这个想法的人还不是少数,而且这种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不能如愿以尝。有好多孩子小学就离开父母单独在大城市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虽然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好多孩子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进入初中和高中就很容易出问题。孩子的培养必须自己下大力气去陪伴、去呵护、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多培养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误区四、迷信名校交钱才觉得安心
一些家长盲目攀比、从众选报高于自己孩子实力的学校。甚至一些家长认为考不上名校,也要考一个名校的民办校或者打着名校旗号的民办学校。而事实上,民办学校的师资并不完全等同于名校的师资,结果往往劳民伤财。家长在非理性的竞争中倾囊而出,为高中三年付出了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要昂贵的代价。
误区五:以分数线论学校办学好坏
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反映该校学生的进校情况,并不能反映该校教育教学的全貌。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文化底蕴、学习氛围等等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有的学校分数线并不高,但是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所以找最好的学校不如找最适合孩子的学校。一个孩子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并举的综合培养,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学校不一定都对学生成长有利,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如果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方面出问题了,那么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得越好,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
误区六:签约承诺书就进了保险箱
近几年,有些学校为把好生源握在手上,随意降低本校录取门槛,向家长许下美丽的诺言,甚至和家长签下承诺录取协议书,让家长交签约金。其实这是一种很浅见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每年违约的更多是校方,家长空有一纸协议在手又能如何!因此最为有效的做法是理性而冷静地填报志愿,千万不能背离孩子的一贯成绩,甚至寄希望于孩子会“超水平发挥”而盲目攀高。
误区七:荣誉越多教学质量就越好
有家长认为荣誉多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其实也不完全是。荣誉高低并不是区分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很多荣誉的评定首先是根据学校的占地面积和硬件设施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没有必然的联系。
误区八:职业教育绝对不能上
有些考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离往年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差很多,但孩子说:“我想上高中,我会在高中好好学习的。”家长也认为只要孩子努力了,三年后就能上大学,硬着头皮让孩子去读高中考大学,与其这样还不如上职业教育学一技之长,方便以后就业,另外职业教育也可以走对口升学考大学。
选择志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件事,作为家长和考生本人都要慎重考虑,不可草率行事,避免因选择失误最后造成自己滑档没有好学校就读,到那时候已为时已晚。